“在当前经济的发展中,拉动消费、稳住消费是相当重要的,一定要加大力度把消费作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以及带动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称。
7月19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魏建国告诉第一财经,我国当前的思路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供给来拉动并创造国内新的需求,以带动整个消费的转型升级,从而对中国的消费复苏产生强劲的刺激作用。因此,5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是“恰逢其时”。
“5座城市都在同时发力、共同竞争也各具特色,而上海有望率先实现消费上的突破,并引领未来的消费,提前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魏建国称。
上海消费引领全国
对于上海而言,承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重要任务,将对进一步吸引集聚全球消费资源、提升消费功能和能级、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重要的动力源(600405,股吧)、增长极和支撑点。
中欧陆家嘴(600663,股吧)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对第一财经称,“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置于面向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的,对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转型,驱动外向型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刘功润认为,受疫情持续影响,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加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将被寄予更高预期,所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制高点,其消费引领力不容小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在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巨大作用。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告诉第一财经,上海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几个新的目标,比如建设数字之都、消费之都、会展之都、体育之都,其实都和消费有关,“就全球著名的品牌赛事而言,上海从硬件来说也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是在这样的大框架之下,希望能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坚定的引领性作用。
在全国消费复苏仍显疲软之下,正在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上海,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规模。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48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高出全国7.3个百分点。
魏建国认为,这是上海拥有良好消费基础的体现。不只是今年上半年的消费数据好于全国,2020年,上海的社会零售总额高达1.59万亿,也已多年位列全国中心城市首位。其中,首店和旗舰店的表现尤其亮眼,长期引领全国。
目前,上海消费供给引领潮流,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首店、旗舰店数量居全国第一,国际品牌纷纷选择上海开展新品首发活动。
据中商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新设各类首店513家,同比增长60.3%,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年首店数量有望突破1000家。其中,零售、餐饮、服务与娱乐首店占比分别为24.3%、63.4%和12.3%,其中全球或亚洲首店6家,全国首店69家,国际品牌占比约15%,日本、美国、法国、韩国、英国和意大利是最主要的六大来源地,首店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国首位。
在7月14日举办的第二届“五五购物节”成果发布会上,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告诉第一财经,上海不仅仅当月和半年消费数据好于全国,在推动首店、新品首发等方面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她认为,今年和去年的“五五购物节”还有所不同,去年“五五购物节”期间,存在一季度因疫情而被抑制的消费被释放的因素。而今年的“五五购物节”,上海在“新”字上做足了文章——在“全球首发季”的推动下,成为了全球新品首发“第一城”,也让今年“五五购物节”期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成绩更具含金量。
另外,上海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也在加快形成。“如果把长江经济带看成一条巨龙,那么上海就是龙头,而浦东就是龙眼。”魏建国称,顶层设计对于浦东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也让浦东担当起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引领现代化城区建设以及引领现代化治理的重任。
再加上每年都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魏建国认为,上海的消费基础和动能很强,完全有能力做到消费先行,“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到上海来采购,未来1~3年很关键。而作为五城之首,上海有望率先提前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为新零售的“策源地”和“竞技场”,上海的商业创新活力强劲,无人零售、社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集聚了一大批资源配置能力强的领军企业。
“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场群体。同时上海也是接地气的城市,年轻人的消费市场也相当强劲。不论是咖啡店的数量还是星巴克的网点数,上海都位居世界第一。”王思政称,她经济和夜间经济在上海盛行,同时新消费也呈现出巨大的动能。
发力方向与未来潜力
魏建国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具备三大标准。首先是基础设施完备,不仅仅是交通发达,还要有完善的物流体系。第二是消费环境和服务质量足够好,“迪拜、新加坡和香港这些购物天堂有很多通宵的商店,而上海也可以更多发展夜经济,要能随时随地满足消费需求,并让消费者愿意消费”。第三,也要有虹吸效应,能把国际化的品牌和企业吸引过来,并立足当地、辐射周边、面向全球。
刘功润提出,上海已经在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品牌经济,以及“全球购”、“卖全球”等国际消费场景打造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未来将进一步集聚全球消费资源、提升消费能级、打造消费地标载体,加快构建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商业文明,全面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在他看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仅是要形成独特的商品和品牌供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流的国际化消费文化,除了有形产品,还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消费产业,形成无形的引领潮流的消费文化供给。
王思政认为,已经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接下来还要做升级版。而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就意味着未来要继续补短板。
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上海近年来不断加码发力。今年4月,上海市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若干措施》,提出了12条具体举措,包括:全力办好“五五购物节”、扩大高端消费、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促进大宗消费、全面推进商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生活服务领域数字化、扩大以跨境电商为通路的消费品进口、发展会商旅文体联动消费、建设现代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和持续优化消费环境等。
近期,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上海又印发了新一轮《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接下来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打造消费地标载体,强化消费枢纽功能,优化消费购物环境,提升消费供给质量,释放高端消费、在线消费、服务消费、外来消费和夜间消费潜力,加快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做大消费流量规模,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全球消费目的地,构建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商业文明,全面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对上海乃至全国的消费市场而言,未来的潜力都是巨大的。
“从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到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诞生了全世界最大的新消费群体,超过4亿的新消费群体,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这个消费市场在近几年里,特别是在上海,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王思政表示,到2030年,中国进口规模将超过22万亿美元,这对全世界都是非常大的吸引力,也是中国市场消费潜力所在。
与此同时,中国当下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
“我国消费拉动经济的贡献已经达到了55%,但还有很大的潜力。”王思政称,去年中国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正增长的,但消费遭受了40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上海在五一长假期间,虽然按客流量算已经差不多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但消费金额只相当于疫情前的70%,所以接下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