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这个中心,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支持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
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强调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对金融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问题研究。
会议要求,围绕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等重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增强政策储备。
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健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国际背景下,这也能为国际金融改革引领方向,提高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与领导力。
2008年后,一些西方国家走上依赖货币政策稳定经济与刺激增长的道路,为此提出现代货币理论(MMT),鼓吹财政赤字货币化。但量化宽松政策提高了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让部分富人受益,拉大了贫富差距,中央银行负债表快速膨胀。长期宽松政策正在美国引发通胀,该国货币政策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并在积累巨大金融风险。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稳定,而没有跟从MMT采取行动,并且加强了防风险工作,同时对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等新兴金融进行了审慎监管。因此,中国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在后疫情时代,为国际社会提供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西方国家央行之外的路径和参考。
会议部署了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等重大课题。这些都是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内涵,即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具有便捷性、联通性、安全性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坚持审慎监管,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防控,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等。
中国政府坚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就如会议所提出的,“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所需,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共享发展,增强金融普惠性;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创新发展,通过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实现金融、科技、产业三者之间良性循环。
可以看出,在一些发达国家央行尚未解决好如何“退出”宽松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开始为后疫情时代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而做好金融准备。其中,重点是对一些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加以研究,吸取西方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系列政策教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定海神针。
在面向未来的金融布局中,中国仍然要坚持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金融体系。要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这个中心,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支持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
这些都是过去几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内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长期的、持续的布局,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国际金融形势的不稳定性越来越强,防风险要求也越来越高,打击资本投机和套利,避免风险输入和积累,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是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并非是金融体系排斥和打压民间资本。
事实上,中国金融改革仍然将坚持两个方向。一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二是继续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在坚持持牌经营的前提下,统一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依法平等进入金融行业。即使是在疫情发生后,大量国际金融机构和海外资金仍积极通过合法渠道涌入中国市场,可见中国金融开放的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将为民营资本提供更好的舞台,在海外市场形势越来越复杂,国内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趋势下,民营企业和资本应该做好专业准备,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大发展。经过持续治理,积极创新的实体经济与具有活力的金融体系将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系与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