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记者来到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桑庄村,村民桑逢民正把包装出口的西兰花送往泰安紫阳食品有限公司。“以前,一亩地真正能加工包装出口的仅占40%,剩余的边脚料只能丢弃。”桑逢民说,自从村里建起了芝峰奶牛养殖合作社,这些边角料就有了好去处。
“把蔬菜加工和奶牛养殖结合起来,加工蔬菜产生的下脚料供给奶牛厂,牛粪做沼气,沼渣作为生物肥供给蔬菜基地,形成循环经济的同时,沼气免费提供给村民做饭、照明。”村党支部书记桑芝峰说,仅去年,有机蔬菜种植→农业龙头企业→有机菜下脚料→奶牛场→牛粪→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有机蔬菜种植的“小循环”就使村民增收350多万元。
依托合作社大型沼气工程,该村可年产沼气30万m3,年产沼液沼渣肥24633m3,年产固体有机肥1642吨,沼气可供周边230户村民用气和奶牛场锅炉燃烧,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以超前的眼光、市场的手段、经济的思维,抓好农村秸秆、人畜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壮大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持续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刘学保说。
蒋集镇郑龙村村支部书记田文武告诉记者,现在的秸秆都是“金疙瘩”,还没等落地,就被蘑菇厂预定一空了。
田文武说的蘑菇厂就是泰安泰山惠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朱德奎告诉记者,通过将秸秆、鸡粪、豆瓣混合发酵,做成培养基,用于双孢菇等蘑菇生产,而养菇废弃的培养基则卖给华丰、烟台等地的农场,用作种菜、种苹果树的有机肥料,从而实现二次利用。公司每年用作蘑菇培养基的秸秆,就需要600吨。
像这样的蘑菇房在该县还有很多。据了解,在这里,农作物秸秆不仅通过“秸秆—基料—食用菌—有机肥”被循环利用,还通过“秸秆—生物反应堆—有机肥”等链条,让传统农业告别“大肥大料”,让土壤再现“健康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了解,该县以生态文明社会创建规划为引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委托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编制了全国首个县级生态文明社会创建规划,每年安排专项生态循环农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清洁化生产和资源化利用。
漫步在蒋集镇友邦庄园“藕鱼混养”基地,一幅幅“鱼戏莲叶间”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公司经理张辉告诉记者,基地池塘混养了鲤鱼、草鱼等,鱼能捕食莲藕的病虫,松散塘泥,净化水质,排泄物还是莲藕生长不可多得的有机肥,两者之间巧妙实现了共赢。不仅如此,庄园还依托活化酶有机肥生产线,建成了日产3万立方的大型沼气发酵装置,沼气用于公司燃气锅炉和发电,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用作绿色果蔬粮食的肥料。“通过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的绿色循环,公司每年可节省成本1000万元。”
有别于传统的奶牛场,东疏镇溢源奶牛场不仅建有136亩的养牛“核心区”,还形成了以核桃、苗木等种植为主的“配套区”,摸索出“奶牛—污水—沼肥—苗木、核桃”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种植高端苗木为了消耗污水,种核桃等是为了消耗牛粪和沼渣。”场长王传刚说,苗木和核桃每年可为农场带来300多万元收入。
“每一个庄园、农场就是一个小生态,通过打造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让化肥、农药等‘减量排放’,让废弃物‘重装上岗’,让资源‘循环流动’,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县农业局局长靳茂永说。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建成户用沼气2.32万户,沼气乡村服务网点83个,生态循环庄园、农场30余个,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农业循环经济俨然成为当地农村发展的“新引擎”。(记者 刘自锐 通讯员 陶东宁 鹿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