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 收藏本站
  • 首页 新闻 财经 娱乐 体育 汽车 时尚 房产 科技 健康 文化 公益 消费 游戏 亲子 教育 法制 食品 旅游 农业

    王涛:“室联网”是未来教育与教育数字转型的蝶变场

      发布时间:2019-10-25 15:23:32  来源:国际在线教学

    王涛:“室联网”是未来教育与教育数字转型的蝶变场_fororder_配图-王涛

    采访嘉宾:王涛, 移动学习 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 室联网 理论提出与体系构建者、 新维空间站 倡导者与实践者

    采 访 人:王苗苗,国广教育 未来教育指数 频道负责人

    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正在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印刷时代的书面文化,培育了人类线性的思维过程,而今在无处不信息的互联网时代,各种非线性、超链接、跨感官的多媒体信息融合的认知环境,已然打破了人类线性序列的思维方式。教育信息化应用正在改变着未来教与学的模式,今天非常高兴王涛博士接受 未来教育指数 频道采访,与我们交流分享未来教育与智慧教室的发展趋势。

    两种声音: 慕课将终结大学 慕课已死

    国广教育 未来教育指数 问:慕课MOOC无疑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代表之一,2012年慕课的出现,如同海啸一般冲向传统教育,经历了六七年的实践发展,关于慕课的评论经常听到这样两种观点:一种是 慕课的出现将带来传统大学的 终结 ,另一种是 MOOC已死 。您作为 移动学习 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MOOC微信公众账号的发起及运营者,怎么看待慕课发展的起落?

    答:MOOC堪称教育领域的一个现象级事件。正如你提到的,它如同海啸一般冲向传统教育,也极大地推高了互联网教育的浪潮。有报导称,到2014,平均每天有2.6家互联网教育公司诞生,Google、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重量级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

    但在慕课的几年实践中,却产生很多与其初衷相悖的现象。例如,2014年一份关于麻省理工学院edX在线课程完成率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 2013年度注册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edX核心课程的人群,真正完成课程学习的仅占总人数的5%,一半的报名者甚至在开课的第一周或第二周就放弃了课程。后续的相关研究表明,缀学率高的问题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美国的研究者还搜集了2012 2014年间学习哈佛大学和MIT慕课课程的学生数据,通过将这些数据与户口普查资料比对,结果发现:课程学习者更多的是住在比较富裕的社区,而不是普通社区,特别是在金砖国家,几乎80%的学习者都来自最富裕和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也就是说,慕课不仅没有帮助缩减美国贫富人群教育差距,甚至还可能使差距进一步扩大。此外人们还发现了通过慕课学习效果不好等问题。加上一些著名MOOC平台纷纷放弃最初的利他主义目标,转向形式各异的商业模式,包括提供传统的在线硕士学位、成为OPM等,所以又有人断言 MOOC已死 。

    我认为,我们应当理性看待慕课发展的这种起落。慕课最初的激动人心和高歌猛进,并不在于它如一些人声称的那样将颠覆甚至终结传统高等教育,而在于它最初高扬的开放理念和借助互联网而无远弗届的潜力,深深契合了我们对于教育的终极梦想:通过慕课,将稀缺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在线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和渠道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还有可以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慕课,高校课堂由讲授为主转变为讨论为主,有效改善原有教学模式在辅导和互动上的不足等。但任何技术形式提供的变革教育的潜力都需要围绕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才有可能兑现效果,所以慕课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并不奇怪,这要求我们回归到教育主体,回归人性,深入探索技术与教育规律相融合的方式,从而真正释放其潜能。

    教育信息化:智慧教室里的 伪需求

    国广教育 未来教育指数 问:技术需要回归人性。正如您所说,未来教育的发展,技术可以一次又一次被颠覆,但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在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除了慕课之外,还有不少新技术应用悖论出现,您在这方面做了系列研究,可以和我们分享几个典型案例吗?

    答:这几年我坚持在MOOC微信公众号上每周发布一期原创研究,观察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典型现象和问题,思考着解决之道,确实发现了不少 远观很美、用之不爽、弃之可惜 的新技术应用悖论。所以最近集中发了一组文章,探索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中的 伪需求 现象。我举三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吧。

    比如,智慧教室中的 多屏 应用是不是伪需求? 多屏 在欧美,小班研讨课和分组展示是较为普遍的教学形态,但并不是唯一选择,甚至不是最佳选择。而对国内的大学,实践表明 多屏 基本不适用于大班教学为主的课堂形态,已有的应用还产生了许多负面效果,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师生之间的交互。

    再比如,智慧教室的xPad交互是伪需求吗?课堂中Pad的应用,可以让课堂的互动手段显得多样,可以通过大数据让教学更精准,可以让老师从批改作业中减负。但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xPad的教和学远离了纸笔,从神经科学、脑认知、教育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看,是弊大于利。

    还有,智慧教育中的VR是不是伪需求?很多研究断言5G与智慧教育的应用突破点集中在VR/AR,AR/VR与教育结合呈现的全新的教学体验,可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快速吸收,为师生提供互动化、个性化、沉浸式课堂教学体验。但实际上,现阶段VR应用于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成本居高不下、内容缺乏、设备便携性差等诸多问题,除了虚拟仿真类的实验实训场景,对于其他应用而言,VR的沉浸感甚至还是一把不折不扣的 双刃剑 :VR可以创造出一种高沉浸度的有限时空,但却只适合在个人空间使用,对于人与人之间至关重要的交流协作,反而起到 阻断 的负向作用。

    所以,面对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不断崭露头角的各类新技术,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份冷思考:充分关注和评估它的价值,为其应用和推广探索合适的领域和方式。

    从 新维空间站 到 室联网 :技术与学习空间回归教育本质

    国广教育 未来教育指数 问:确实,在智慧教室的探索与实践中,出现了很多 双刃剑 现象。对于未来教育,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您是 室联网 理论的提出者,也是 新维系空间站 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在您心中未来教育的画像是什么样?在 室联网 应用场景中, 新维空间站 是如何对信息化技术的善用?

    答:从 新维空间站 到 室联网 其实是一个基于理论升级后的场景重构,非互联的教室信息化改造很难发挥作用,达到提升教育效能的目的。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这句话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学习空间,也就是 学习场 已经成为未来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关注的因素。我始终认为,未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仍应以千百年来教育家们所追求的 唤醒 功能为宗旨。正因为把重心放在知识的投放和灌输、偏离了 唤醒 功能,前一阶段MOOC所掀起的将传统课程搬到线上的浪潮,才会因教/学分离、学习效果不佳而陷入困境。我提出的 室联网 (英文为Internet of xRoom,IoX)的理念,走的是与之相反的技术应用方向,即将 数字化 、 线上 的特性植入实体教室这个千百年来人们一提及教育就会想到的一个标志性场所和常态性空间,再通过一系列新技术支撑的视觉变革和交互变革,将其重构为新一代智慧教室----新维空间站,实现整个教学系统各要素各环节互联互通互动,让每一间教室联 动起来,让每一个屏幕联 动起来,让每一个人联 动起来,从而打破 鸽子笼 式的传统教室模式,更好地唤醒学习者的心灵和智慧。

    新维空间站 即是 室联网 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场景,体现了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由专用教学设备(如超大屏幕、手写板等)和整合各类教学与管理功能的应用服务平台(室联网操作系统)组成。可由一间教室、一所学校的正规教育场所,扩展到企业会议室、公共图书馆、社区场馆以及家庭客厅等各类空间。

    每一个 新维空间站 都有 三板斧 :小屏板 手机,联通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使教/学互动更为直接、高效和生动;中慧板 新维慧板,让使用者在不改变原有书写形式和习惯的基础上,使用普通的纸、笔,实现数字化转换与联通;大海板 新维海板,具备传统黑板的全景和大视野,又具有数字化、多屏互动、可以由设备连通扩展无限海板。通过这种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重构教室、重塑教师、重新定义学习。

    从 互联网 到 物联网 是一个技术的飞跃,从 物联网 到 室联网 则是一次由技术向教育主题和意义的回归。 室联网 体系将有助于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教育信息化的 效果差、低效率、无效益、无标准 之魔咒,助其化茧成蝶。目前,基于 室联网 的 新维系空间站 已在全国各地落地建成了,以及正在部署的 室联网 系新维学习空间站、新维大健康空间站、新维国学空间站、智慧党员活动室、社区书记工作室、教育精准扶贫 一村一幼 、全国孤独症智能筛查/康复平台及资源教室等数万间。学习强国、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都做过相关报导,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室联网新维空间站被誉为未来智慧教育的 高铁模式 和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 蝶变场 。这种多领域多空间的联通和重构,在融合传统与未来教育的过程中,将打开更多的无限可能。

  • Copyright © 2012-2020 http://www.qnxx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站务:QQ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