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企业陆续开始秋招,对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求职过程却备受冷眼。据媒体报道,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明确 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 ,某企业HR也曾坦言,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 。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简称 非全生 )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两类研究生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招考方式正式并轨。通知还要求培养单位要坚持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尤其指出二者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 非全日制 字样。基于此,许多认为自己遭歧视的学生向当地人社部门提起举报。
消除就业歧视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也需要招聘企业自觉认同。对个案来说,国家有关部门的权益救济或径直有效,但在企业自主招聘范围内,为节省成本,直接将双非院校及 非全生 排除在外的案例屡禁不止。
非全生 遭歧视并非没来由。在 非全生 教育早期试点摸索、制度确立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因招考方式、标准的混乱,功利心态导致的教学培养体系、学历学位授予考核松散,甚至不乏 硕士掏钱就行 的说法, 非全生 无形中被打上 质量低 标签。尽管时过境迁,如今 非全生 的招录门槛远非昔日可比,但社会不少人对其认知依旧停留在过去,企业招聘也依然会有歧视。
要改变这种状态,除了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正视当下 非全生 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 非全生 招录情形冷热不均,选择非全日制的考生多青睐人文社科经管领域,如工商管理硕士就常年爆满,而部分院校的理工类学科则门可罗雀、难以维系,甚至逐年减少招生,不平衡的招录情况,在同一院校的不同学科、学科优势特色不同的文理院校间都时有发生。
报道中遭 歧视 的研究生,好多还是非全日制应届生。按理说,报考 非全生 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和部分院校注明 定向就业 的 非全生 招录要求不同,有些院校并无此限制,这些学生往往是全日制统招复试失利后,出于各种原因 调剂 而来。这说明部分院校发展 非全生 教育的盲目无序,既未充分考虑自身学科竞争力,更未预料门槛提高带来的低通过率,导致对招生计划的预见不足。这些学生与依附原工作单位、非脱产学习的 非全生 相比,除了遭受 歧视 之外,还要面临更大的择业焦虑。
非全生 的培养目标为某些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2016年全日制、非全日制并轨后,除了同等学力申硕, 非全生 统考能报的学位多为专业硕士,鉴于此,许多院校培养方案也参照专业硕士进行。但目前的专业硕士教育并非臻于至善,加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间固有的差距,部分院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法尚不成熟, 非全生 教育却已草草上马,有的将就沿用此前落后、松散的培养方案,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再就是教学科研资源的紧张。尽管说 非全生 为完全成本收费,学校不覆盖奖助学金,更不占住宿等后勤资源,但院校科研教学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目前部分院校学硕已缩招,专硕和 非全生 的规模和比例却在增长,还不乏有些院校将 非全生 作为 生财之道 ,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让现有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许多院校师资力量难以匹配教学,亟需满足专业硕士实务能力的师资更是匮乏。此外,学制过短使课程节奏过快、业务实践和求职时间冲突等问题也十分尖锐,这些专业硕士培养中已遭遇的问题,应当在 非全生 培养中予以克服。
非全生 教育极大满足了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对无缘通过全日制学习获取知识以及学历的人来说, 非全生 教育一定程度保障了他们的 受教育权 。发展好 非全生 教育也可适当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我国的 非全生 不同,英美一些高校以研究生课程的12个学分为界限,修够12个学分,便自然过渡为全日制研究生,其灵活性也体现在 非全生 成长空间上,如与博士学历的无障碍共通;在人才考核上,用较为独立机构的 专业认证 评价把关人才质量。这些成熟经验启发我们既要发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也要适度扩大高校自主权,如此,才能真正办好 非全生 教育。(白毅鹏)